刊名:分子植物育种
主办:海南省生物工程协会
主管:海南省科学技术会
ISSN:1672-416X
CN:46-1068/S
语言:中文
周期:半月
影响因子:0.803252
数据库收录:
北大核心期刊(2011版);北大核心期刊(2014版);北大核心期刊(2017版);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;化学文摘(网络版);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(2011-2012);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(2013-2014);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(2015-2016);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(2017-2018);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(2019-2020);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;中国科技核心期刊;期刊分类:农艺学
期刊热词:
研究报告
上图 第八届宁夏种业博览会展出350余家企业的4000余个品种的种子产品,为制种产业发展、农户科学选种搭建平台,让小种子打开大市场。
新华社记者 王 鹏摄
右图 员工在内蒙古民丰种业有限公司资源库保存马铃薯脱毒资源苗。
近年来,乌兰察布持续加大科研投入,积极推进马铃薯育种产业化发展,实现了种薯智能化、工厂化、标准化生产。
王 正摄
岳麓种业峰会日前发布的《中国种业年度十大进程事件(2020.10—2021.9)》报告显示,目前我国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%,畜禽核心种源自给率超过75%。但是,种业发展基础仍不牢固,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为45%、对畜牧业发展贡献率为40%,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空间。
接受记者采访的种业界人士表示,实施种业振兴行动,以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为前提,以科技自立自强为支撑,在“一粒种子”上做大做好文章,不只是要把饭碗端得更牢,更是为了14亿多中国人吃得更好。
摸家底
种子是农业的“芯片”。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副司长杨海生说,从产业链供应链来看,我国种业总体上是安全、可控的,尤其是在保生存的种源上,比如两大口粮作物,立足国内供种没有问题。但是,从全球范围来看,我国有些品种有些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有明显差距。比如玉米、大豆单产水平大体是世界先进水平的六成,比如白羽肉鸡祖代种鸡、部分设施蔬菜品种进口占比较高。这体现了种业好不好、优不优的问题,也反映了与人民生活需要还有明显差距。
“从种业创新体系来看,存在‘四重四轻'现象:一是重眼前需求轻长远规划,长期系统布局不够;二是重品种审定轻场景应用,产业导向不明;三是重项目实施轻体系建设,资源配置不优;四是重种子创新轻种业创新,全链条创新不足。同时,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最大短板之一就是创新要素分散,开放协同薄弱,存在产学研用对接难、项目基地平台人才融合难、协同创新跨界难和社会资本资源进入难‘四大难题'。”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主任邓小明说。
短板就是潜力,差距也是动力。自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打好种业翻身仗以来,种业的重要性和发展种业的紧迫性进入大众视野。“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,各地采取了许多硬核措施,一场种业翻身仗迅速打响。种业自主创新好事连连,种业基地平台建设大事不断,种业加快引领农业现代化发展。”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会长陈萌山说,种业年度十大进程事件鲜活地记录了一年来我国种业发生的新变化,令人振奋。
育良种
唯有实现优良品种的自主可控,中国种业才能真正没有软肋。在专家看来,我国种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首先是种质资源引进挖掘不够。我国大部分是本土资源,而且鉴定利用不足,导致了育种的遗传基础选择空间小。在种质资源的收集利用方面,我国种质资源主要来自国内,保存在科研单位和企业,约80%的种质尚未充分鉴定;而美国约四分之三的种质资源来自全球,企业是种质保存、鉴定、利用的主体,实现了资源充分利用。
没有自主的资源,就没有自主的品种。自2021年3月起,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作物、畜禽、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。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普查,计划用3年时间,全面完成资源面上调查、收集鉴定和入库保存。中国科学院院士、中国农科院作物研究所所长钱前说,不论是以矮秆资源利用为标志的第一次“绿色革命”,还是利用“野败”型野生稻资源育成杂交稻的巨大成功,都说明作物育种的每一次突破,均离不开优异种质资源的发掘利用。农作物种质资源已经成为种业竞争的焦点,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是打好种业翻身仗的第一仗。
没有新品种保护,就没有创新动能。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测试中心审查员邓超介绍,截至2021年6月底,共受理申请农业植物品种保护件,其中2020年受理申请7913件,同比增长12.5%,连续4年居世界第一。打好种业翻身仗,要以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为保障,推进种业全链条知识产权保护。2021年8月,种子法修正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。全国农技中心主任魏启文表示,此次修订种子法,拟建立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,让我国的植物育种保护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同步。这对激励育种原始创新有不可估量的作用。
文章来源:《分子植物育种》 网址: http://www.fzzwyzzz.cn/zonghexinwen/2022/0307/631.html
分子植物育种投稿 | 分子植物育种编辑部| 分子植物育种版面费 | 分子植物育种论文发表 | 分子植物育种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21 《分子植物育种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